IMEC攜手TU Delft 打造3D IC測試成本評估工具

作者: 蘇宇庭
2013 年 10 月 18 日

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(IMEC)與代爾夫特理工大學(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, TU Delft)共同合作,研發出2.5/3D晶片測試流程成本模型分析工具–3D-COSTAR,其藉由考量良率及設計、製造、封裝、測試和物流等成本,優化3D IC的測試流程。
 



IMEC首席科學家Erik Jan Marinissen表示,就成本及百萬分比缺陷率(Defect Part Per Million, DPPM)的考量來看,3D-COSTAR對於多種複雜的3D IC測試方法而言是極其有效的評估工具。他進一步舉例,在研究過程中,研究團隊曾利用3D-COSTAR對2.5D矽中介層(Interposer)IC進行堆疊前測試(Pre-bond Test)的成本效益分析,結果顯示,使用完該評估工具後將可減少後續堆疊流程40%的成本,證實上游的有效測試的確可以減少下游的成本支出。此外,該工具也能分析出在何種狀況下,可以省卻部分堆疊中測試(Mid-bond Test)以進一步降低成本。
 



據了解,3D-COSTAR使用三種分析參數,分別為成品品質的DPPM、整體堆疊成本及缺陷成本類型(Breakdown Per Cost Type),藉以涵蓋2.5/3D IC的整體製造流程並進行優化,包括設計、製造、測試、封裝及物流。
 



由於半導體製造過程極為精密,檢測零組件缺陷部分也就相形重要。製造過程中,每顆IC皆須經歷電子測試以剔除缺陷部分,確保出貨的產品品質絕無問題;而在技術節點(Technology Node)日益精進下,以矽穿孔(TSV)技術為主軸的2.5D/3D IC,其通常整合了複雜的裸晶設計,測試流程也就益發繁複。
 



事實上,2.5D/3D SIC在前端製造過程亦包含多道測試流程,如堆疊前測試、堆疊中測試、堆疊後測試(Post-bond Test)及後端的封裝測試。雖然測試成本所費不貲,但是在前期流程中及早過濾掉具有缺陷的零件,才能省卻後續的檢測成本。
 



TU Delft教授Said Hamdioui表示,在堆疊裸晶產品製造流程中,並沒有可以一體適用的測試流程;而在前期的設計階段,研發人員即須因應不同的裸晶設計而有不同的測試方法,且整體測試流程更須基於不同產品的產量及成本參數下進行優化,這將是一連串複雜的分析評估過程,亟需評估工具助力。
 



目前,IC測試商康思德(Cascade Microtech)已率先使用3D-COSTAR。康思德首席工程師Ken Smith證實,運用該工具進行測試評估分析,確實提升了50%的測試成本效益。

標籤
相關文章

大減3D IC成本 濕式/阻障層製程技術吸睛

2011 年 09 月 26 日

散熱問題迎刃解 LED成TSV開路先鋒

2010 年 08 月 17 日

台積做後盾 賽靈思SoC/3D IC產品發功

2013 年 10 月 22 日

借力3D矽穿孔製程 感測器類比/數位整合再躍進

2014 年 11 月 13 日

為10奈米以下線寬鋪路 imec發表超低電阻合金研究成果

2023 年 05 月 26 日

引領設計路徑探尋 imec推出首款2奈米製程設計套件

2024 年 03 月 13 日
前一篇
ROHM推出靜電容式觸控開關控制IC
下一篇
高精度OCXO助陣 LTE量測儀器可靠性大增